经过多番调研,王宇鹏和项目团队同事发现,常规避雷器电力负载小,需要依靠外部灭弧装置吸收内部电弧,成本高昂。
有什么方法能高性价比地提高避雷器本体的能量吸收能力,还不会让避雷器在遭受过电压冲击时产生火花和电弧?
研发小组将重点放在材料和结构优化上。经过多次测试、剖解和对比,他们分析电弧产生的位置和原因,并对设计方案不断调整。最终,团队选用鸟类保护罩包裹避雷器,并使用新型硅橡胶复合材料作为外套材料。这种材料具备抗腐蚀、抗老化的特性,使避雷器能在极端环境中依然稳定可靠。
结构上,以内部空间更大、机械性能更佳、制造成本更低的笼式结构代替常规的缠绕式结构,确保高电流情况下更优的稳定性。
然而,新设计在数十次试验中结果均不理想,半数样品失效,令研发一度陷入困境……
王宇鹏没有放弃,他组织中外团队,历经三个月的艰苦分析,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。